这些年,中国国家队的表现成了球迷们常聊的话题。好多人觉得,球队得有一场彻底的变革,才能实现突破。说到能马上有效果的战术方案,很多人就盯上了卡萨斯。这位曾执教伊拉克的教练,战术打得准,执行效率高,受到了大家的关注。他的4 - 2 - 3 - 1高位逼抢和快速反击策略,被认为能在短时间内提升球队表现,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从阵容方面卡萨斯的战术模式和国家队现在的人员结构很搭。中后卫蒋光太和朱辰杰能上抢、能回追,正符合卡萨斯那种激进的高位防线打法。中场的王上源、高天意等球员,能平衡进攻破坏和控球组织,刚好满足双后腰配置的要求。前场呢,武磊在二排右侧渗透,张玉宁当单箭头支点,边锋拜合拉木内收,林良铭或者戴伟浚在前腰位置串联,和卡萨斯执教伊拉克时常用的“一高两快”组合很像。可以说,不用大动现有球员配置,阵容就能和他的战术理念契合。
从数据上卡萨斯的执教能力也很明显。他带伊拉克打了33场比赛,赢了20场,胜率达到60.6%,其中有10场对手是亚洲顶级球队。这说明,就算阵容身价不如对手,他也能靠战术调整以弱胜强。他执教时伊拉克场均预期进球(xG)差值是 +0.41,这表明他的团队在进攻端比对手能创造更多机会。对于国足这种要快速提升战斗力的队伍,数据背后的这个“强化公式”很有参考价值。
在时间成本上,卡萨斯的战术优势能很快有实际成果。接下来的东亚杯和36强赛,是他的潜在“试验场”。东亚杯上,日韩可能派二队,国家队能更专心推行新战术。到了36强赛,他的经验就更有用了。他以前执教时,沙特、阿曼等球队他都熟悉。他能根据已有的技战术分析,快速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,把准备时间安排得更高效。
卡萨斯战术体系成功也有前提。他的高位压迫打法,要求边后卫全场高强度往返跑,这对李磊、王振澳等球员的体能要求很高。他年薪大概100万欧元,符合足协预算,但合同里要加技术总监角色的捆绑条款,这可能得双方再商量。虽然这些是要解决的问题,但卡萨斯能把战术理念变成球员的肌肉记忆,这也许正是国家队现在最缺的“短期速效药”。
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,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